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世界史二
World History(Ⅱ) 
開課學期
107-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秦曼儀 
課號
Hist1014 
課程識別碼
103 1016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三3,4,5(10:20~13:10) 
上課地點
普203 
備註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90人
外系人數限制: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72Hist1014_WHII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世界史二(World History II)」為歷史系必修課程,時間涵蓋近世(含十六至十八世紀)與當代(十九和二十世紀)。從知識論反省視角來看,每個國家各有其認識世界、乃至書寫世界史與教授世界史課程的歷史脈絡,對於世界範圍的認知、什麼是值得探究的對象與課題,乃至提問視角和意義解釋也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更易。本課程主要講述近世西歐和當代美國與世界互動的歷史。
西歐自近世以降在世界政經體系逐漸佔據主導和優勢地位,但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力促使歐美社會檢視自身內部排斥異己和對外殖民掠奪的作為和歷史,反省效應包含敦促史學研究開始以多元視角取代統治菁英史觀及歐洲中心主義與國族主義意識形態,拓展納入認識庶民生活經驗的社會文化史、婦女與性別史、跨域交流和全球史等新領域。考慮上述背景,本課程兼採宏觀視野和微觀分析,引導學生首先從近世西歐的多重角力競合關係認識其帶動的全球性貿易模式的歷史情境、十九世紀殖民帝國主義的權力結構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從冷戰架構切入了解美國與歐亞非和拉丁美洲地緣政治等涉及當前世界變局的問題。
本課程另一分析和解說主線是產生於前述權力環境下各種價值信念的對峙和競爭,包含近世的君權神授到二十世紀世界人權的宏觀面向,以及民權、廢奴、女權、勞權和殖民地解放運動等人權多元實踐和其中闡釋的理念和理論。本課程帶入當前史學研究對於相關課題的問題討論,期許培養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上和人文現象的思辨上,具備解析知識建構脈絡和歷史語境脈絡的能力。為此教學目標,本課程除了每週討論課安排指定讀本和議題討論,期末也組織同學以論壇(Forum)形式發表研讀討論的學習成果。
 

課程目標
一、培養學生在近世與當代世界史知識的學習上和人文現象的思辨上,具備解析知識建構脈絡和歷史語境脈絡的能力。
二、訓練學生閱讀文本以及摘要寫作和書評等基本學術能力。
三、訓練學生論述的口語表達能力。 
課程要求
學生連續兩次上課無故缺席者,扣總成績百分之二十。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3:00~15:00 
指定閱讀
含壹、課程指定教科書;貳、每週討論課指定閱讀;參、期末作業閱讀書目選項。

壹、課程指定讀本教科書:
教科書:
Wiesner-Hanks, Merry E (ed). Early Modern Europe 1450-1789.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Joshua Cole, Carol Symes, Western Civilizations.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2014.
Katharine J. Lualdi (ed.), Sources of the Making of the West Peoples and Cultures. 2 vols. Boston, New-York: Belford/St. Martin’s, 2005.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2 vols. Boston: Wadsworth, 2014.

貳、各週討論課指定閱讀文本和問題討論:
一、分析和解讀文本的基本問題
1. 文獻資料的撰寫者(或作者)是何人、寫作年代為何、何地寫的?
2. 文獻資料是什麼類型?私人性還是公開性的?文學作品還是政治文件?何時公諸於世?以什麼傳播管道與出版形式公諸於世?
3. 文獻資料的目標讀者是誰?
4. 文獻資料的主要論點為何?
5. 文獻資料顯示作者的用意何在?
6. 文獻資料揭示了相關社會與時代的什麼問題?
二、在上述基本型問題的基礎上,嘗試構思議題性的問題。以下將以第二週的兩份文本為例,建議同學思考議題。
三、每週讀本
第二週 大航海貿易與近世歐洲王權國家國際競局下的勢力消長(一)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 (Felipe Fernández-Armesto)著,黃中憲譯,《大探險家:發現新世界的壯闊之旅》(臺北縣新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0),第五章:跳躍──1490年代的大躍進,頁194-215。
詹姆斯•洛溫(James W. Loewen)著,陳雅雲譯,《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老師的謊言》(臺北市:紅桌文化/左守創作有限公司出版,2015),第二章/一四九三年:哥倫布真正的重要性,頁37-78。
建議思考議題:
1. 請同學從「作者如何思考史實和史料的關係、如何向目標讀者說明自己是根據什麼史料文獻,講述哥倫布西航經驗此一史實的面貌和詮釋其作為的歷史意義」這個提問視角,對於兩份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和討論。
2. 上述提問引導同學辨識和思考史實的再現(representation)的過程和歷史,其中包含認識當事人的日誌等一手資料也有它的書寫和傳播等溝通脈絡,後世不同時代史著對於史實對象所予以的理解和詮釋,同一世代裡史家們因不同提問視角和史料的選用和解讀,對於史實對象的不同呈現,以及社會對於史實的認知、對於再現史實的訊息文字、對於討論史實之史學社群的著述的接收和反應。
3. 在把這種重視分析歷史上和社會上文字、圖像和話語之溝通脈絡的史學訓練,用之於分析第二週兩份文本的時候,除了敦促同學查詢研究哥倫布西航經驗的當代史家,使用哪些十六世紀的文獻史料之外,或許也對於哥倫布西航經驗的史實,產生新的探討方向,請同學踴躍嘗試和討論。

第三週 大航海貿易與近世歐洲王權國家國際競局下的勢力消長(二)
1. Juan Lopez de Palacios Rubios, “Justifying Spanish Domination of Amerindians”,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pp. 359-360.
(or in Encyclopedia Virginia https://www.encyclopediavirginia.org/El_Requerimiento_by_Juan_Lopez_de_Palacios_Rubios_1513)
2. Bartolomé de Las Casas, The Tears of the Indians.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 pp. 361-362.
同學可擇一分析和摘要文本內容;除了以分組方式討論教科書提問,請同學連結第二週討論脈絡,嘗試提出和討論新的思考議題。

第四週 知識與社會:從文藝復興到啓蒙運動(一)
1. Anonymous, “To the Assembly of the Common Peasantry”,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 pp. 335-336.
3. Martin Luther, “Against the Thievish, Murderous Hordes of Peasants”,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 pp. 336-337.
同學可擇一分析和摘要文本內容,並以分組方式討論教科書提問。
第五週 知識與社會:從文藝復興到啓蒙運動(二)
Peter Burke, Montaig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必讀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延伸閱讀:有關第三章蒙田的懷疑主義,晚近的學術討論,建議參考Anne Hartle, “Montaigne and septicism,”in Ullrich Langer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ntaig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183-206.

第六週 內戰角力與政治轉型:絕對王權、法國大革命與他國回應(一)
1. James I & VI (b.1566, r. 1566 {Scotland}, r. {England} 1603 - 1625): A Trew Law of Free Monarchies (1598) ; A speech to parliament (1610). In Internet History Sourcebooks Project.
2. British Parliament, The English Bill of Rights (1689). In Sources of the Making of the West Peoples and Cultures, vol. II, 48-50.
同學可擇一分析和摘要文本內容,並以分組方式討論教科書提問;可嘗試闡釋十八世紀英法兩國各自的內戰角力和政治轉型的歷史。

期中考文獻分析範圍:
1. Bishop Jacques-Benigne Bossuet, “Justification of Absolute Monarchy by Divine Right” (Politics Drawn from the Very Words of Holy Scripture).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 pp. 391-392.
2. Thomas Jefferso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p. 428.


第七週 內戰角力與政治轉型:絕對王權、法國大革命與他國回應(二)
1. John Locke, Second Treaties on Government (1690).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 pp. 391-392.
2. Jean Jacques 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 pp. 441-444.
同學擇一分析和摘要文本內容,並以分組方式討論教科書提問,可嘗試分析近世西歐社會挑戰絕對王權政治的知識分子的思想論述以及論述對話的政治語境和社會環境。

第八週 啓蒙運動與普世人權觀的發軔
Lynn Hunt, “The Paradoxical Origins of Human Rights,” in Jeffrey N. Wasserstrom, Greg Grandin, Lyn Hunt and Marilyn B. Young (eds.), Human Rights and Revolutions, pp. 3-20.
同學根據該文思考如何書寫人權的歷史?想透過人權的歷史書寫講述什麼故事?


第十和十一週 殖民帝國擴張/民主政治:歐洲民族主義與兩次世界大
1. Joseph Chamberlain, “The British Empire: Colonial Commerce and ‘The White Man’s Burden’”; 2. Karl Pearson, “Social Darwinism: Imperialism Justified by Nature,” 3. John Atkinson Hobson, An Early Critique of Imperialism,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I, pp. 243-245; pp. 245-247; pp. 265-267.
同學擇一分析和摘要文本內容,並以分組方式討論教科書提問,可嘗試與期末論壇活動的選書內容連結。

第十二與十三週 人權實踐與人權視域之外
1. 有關勞權:1). Flora Tristan, "Workers, Your condition...is Miserable and distressing"; 2). Karl Marx and Fredrich Engels, “Communist Manifesto”;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I, pp. 175-178; 195-201.
2. 有關女權:1). John Stuart Mill, “The Subjection of Women”; 2). Emmelin Pankhurst, "Why we are Militant", in Marvin Perry,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I, pp. 214-220, p. 224.
3. 有關種族主義:1). 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 "THe Importance of Race"; 2). Pan-German League, “There Are Dominant Races and Subordinate Races”, pp. 225-227; 3). Hermann Ahlwardt, “The Semitic Versus the Teutonic Race, ” pp. 228-231.
同學擇一分析和摘要文本內容,並以分組方式討論教科書提問,可嘗試與期末論壇活動的選書內容連結。

參、期末作業閱讀書目選項。
1. Arlette Jouanna, La Saint-Barthelemy: Les mysteres d’un crime d’Etat, 24 aout 1572 (2007);中譯本:《聖巴托羅繆大屠殺:一樁國家罪行的謎團》,梁爽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 Lynn Hunt, Inventing Human Rights. A History. New York, London: W.W. Norton Company, 2007;中譯本:《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北京:商務,2011。
3. Jennifer Pitts, A Turn to Empire. The Rise of Imperial Liberalism in Britain and France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 中譯本:《轉向帝國──英法帝國自由主義的興起》,許鴻艷譯,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4. Robert Gerwarth, The Vanquished: Why the First World War Failled ; 中譯本:《不曾結束的一戰──帝國滅亡與中東歐民族國家興起》,馮奕達,臺北:時報文化,2018。
5. Mounira M. Charrad, States and Women’s Rights: The Making of Postcolonial Tunisia, Algeria and Morocco ; 中譯本:《國家與女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後殖民時期的建構》,李宗義譯,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
6. Richard Hofstadter,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中譯本:《美國的反智傳統》,陳思賢譯,新北市:八旗文化,2018。
期末作業含一、個人書評;二、同學根據六本書分組討論,成果以論壇(Forum)形式發表。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的參考書目將於課堂提供。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率與討論課參與度 
10% 
 
2. 
平時作業 
30% 
 
3. 
期中考試 
20% 
 
4. 
期末書評 
20% 
 
5. 
期末論壇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0  課程介紹
從君權神授時代到普世人權時代:統治世界的權力結構和其動態變化/常識、知識與社會文化運動
 
第2週
2/27  大航海貿易與近世歐洲王權國家國際競局下的勢力消長(一) 
第3週
3/06  大航海貿易與近世歐洲王權國家國際競局下的勢力消長(二) 
第4週
3/13  知識與社會:從文藝復興到啓蒙運動(一) 
第5週
3/20  知識與社會:從文藝復興到啓蒙運動(二) 
第6週
3/27  內戰角力與政治轉型:絕對王權、法國大革命與世界的回應(一) 
第7週
4/03  啓蒙運動與普世人權觀的發軔 
第8週
4/10  內戰角力與政治轉型:絕對王權、法國大革命與世界的回應(二) 
第9週
4/17  期中考試 
第10週
4/24  殖民帝國擴張/民主政治:歐洲民族主義與兩次世界大戰(一) 
第11週
5/01  殖民帝國擴張/民主政治:歐洲民族主義與兩次世界大戰(二) 
第12週
5/08  人權的實踐史:廢奴、女權與勞權 
第13週
5/15  人權視域之外:種族主義與大屠殺等 
第14週
5/22  冷戰架構與殖民地解放運動(一) 
第15週
5/29  冷戰架構與殖民地解放運動(二) 
第16週
6/05  期末論壇成果發表(一) 
第17週
6/12  期末論壇成果發表(二)